听说点赞关注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哦!想要财运亨通,就从关注我开始吧!祝您日进斗金,财源广进!
当解放军海军的新名片”——福建舰,在蔚蓝海面上初露峥嵘,一句“世界第一”的赞誉便不胫而走。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基于其卓越的软硬件实力,以及与全球顶尖水平的直接对话。
航母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舰载机。将我国的歼35与美军已服役多年的F35C进行对比,已然失了公允。歼35在隐身技术、作战半径、霹雳15导弹的射程以及雷达探测能力上,均已实现对F35C的超越。毕竟,技术迭代的速度日新月异,十年光阴足以让一款战机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身后。
更有趣的是美国引以为傲的“福特”号,作为全球首艘电磁弹射航母,尽管已于2017年下水,至今仍未能实现F35C的弹射起飞。这背后,隐藏着几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卡脖子”难题。
首先是技术适配的困境。在“福特”号的设计蓝图还在绘制阶段,F35C的最终方案尚未敲定,这导致其弹射系统并非为这款先进战机量身打造。如今,F35C的登舰,迫使“福特”号进行大规模的改装,包括加装指挥数据链、专用停机区以及强化挡焰板等。每一次改装,都意味着航母的“进厂大修”,少则一年半载,严重干扰了美国航母的正常部署节奏。
福特号的兄弟们,如第二艘“肯尼迪”号,同样面临着无暇改装的窘境。这意味着,美国前两艘“福特”级航母,在首次中修前,都可能无法实现F35C的舰载起飞。这样的效率,确实令人难以恭维。
其次是弹射器的水土不服”。“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理论弹射重量高达4145吨,但实际测试却主要围绕着2225吨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进行。而F35C的最大起飞重量则达到了31.8吨。更关键的是,F35C最初是为蒸汽弹射设计的,其加速曲线与电磁弹射器的推力曲线存在差异。这种不匹配,犹如用蛮力操作精密仪器,初期的推力过猛或不足,都可能对F35C脆弱的隐身涂层和精密电子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也是最致命的可靠性”硬伤。“福特”号采用的是中压交流电磁弹射系统,其故障率令人头疼。设计目标是弹射4100次才出现一次故障,实际表现却是平均272次就会“趴窝”一次。2025年7月的一个月内,就出现了7次故障。这样的可靠性,距离合格线尚有巨大差距。
也正因此可靠性存疑的弹射器,直接影响了F35C的上舰测试。尽管“福特”号完成了数千次弹射测试,但对象均为“超级大黄蜂”,而F35C至今没有公开的测试记录。更有消息指出,其电磁系统甚至会干扰E2D预警机的正常工作。
福建舰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并已成功通过了各项严苛的测试。这意味着,在弹射器这一核心技术上,福建舰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服役即是“世界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此当我们讨论世界第一”时,关注的应是实实在在的战力与技术的成熟度,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数据。福建舰,用其强大的实力,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
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