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关于苏联的R27空空导弹,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1990年代末的“埃厄边境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此次战争发射了数十枚R27导弹,但导弹几乎全部脱靶,战绩接近挂零,以至于R27干脆被军迷戏称为“会飞的烧火棍”,然后钉在了空军装备的耻辱柱上。
第二件事是1992年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时,将R27作为配套武器一并引进。
尽管当时“埃厄边境战争”尚未发生,但中国空军在导弹试射阶段,就已经感受到了这款武器的“坑爹”之处。
(R27导弹)
首批引进的武器装备,在实弹打击环节表现惨不忍睹,以至于到了“百发零中”的程度,除了发射起点已知以外,其他的一切随缘。
按照正常的情况理解,中国这时候就应该及时止损,停止后续采购,直接将这款“不靠谱”的导弹打入冷宫,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继续加大了采购力度,直接引进了上千枚脱靶严重的R27导弹。
而多年以后,美国空军司令在评价中国的此番举动时,更是用了“眼光长远”四个字来形容。
(米格29发射R27导弹)
坑爹至极的“烧火棍”
在聊中国的计划之前,还是先来说一下R27这款导弹。
它属于第三代空空导弹的范畴。应该说,这款导弹在诞生之初,还是被苏联方面寄予了厚望。
因为这款导弹在设计时采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多军种通用化理念,配置极为多样,在当时的空空导弹领域,仍属思想前沿。
(R27导弹的改进型R-27R与R-27T空对空导弹 )
就比如说在引导头方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实际作战中,苏27战斗机通常挂载6枚R27导弹:主翼内侧挂架配备2枚红外制导型;进气道下挂架搭载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型;机身中线挂架安装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型,可以说,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而除了引导头以外,R27导弹的战斗部(离散杆/破片)和火箭发动机也可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兼顾不同作战需求。
在射程方面,早期型号的R27导弹射程约为40公里,经过升级改进以后可达130公里。从相关性能数据来看,明显优于美国的AIM7“麻雀”空空导弹。
所以,从纸面上来看,这款武器的战场环境适应能力很高,理论上具备很强的作战灵活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等到一上战场以后,使用这款武器的空军部队,无论隶属哪国,作战体系是先进还是落后,配套设施是欠缺还是完善,遇到了它,统统都被坑到体无完肤。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埃厄边境战争”,在这场战争的首场空战当中,埃塞俄比亚的两架苏27战机与厄立特里亚的四架米格29战机(这两款战机均装备了R27导弹)狭路相逢。
双方在远距离就开始互相发射R27导弹问候彼此,场面一度热火朝天,可“一顿输出猛如虎”以后,双方却是0:0握手言和,一场军事冲突的战损比硬是打出了足球比赛的比分结果。
(埃厄边境战争)
而到了第二场空战中,这样的“足球比分”还在继续。一直到了双方放弃导弹,改用机枪机炮进行对决,才终于打破了这令人尴尬的“零进球”僵局。
打出了如此糟糕的战绩表现,R27导弹在国际军事舞台上自然是声名狼藉,各国空军纷纷对它避之不及,生怕引进了这款装备以后,会在关键时刻贻误战机、最终酿成大祸。
中国引进武器的用心良苦
在“埃厄边境战争”发生之前,中国就已经引进了这款装备,也见证了这款导弹“要它打东,它绝对打南西北”的“可靠”之处。
那么,中国为什么还要引进这款“在不靠谱方面绝对很靠谱,在掉链子方面绝不掉链子”的武器装备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正处于向现代军队高速转型的过渡窗口,但偏偏周边地区的局势高度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擦枪走火。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军需要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完美武器”,而是“能撑起过渡阶段的装备”和“打开新式导弹技术大门的钥匙”,而R27恰好能满足这两个需求。
首先,从短期来看,中国空军当时面临“有枪无弹”的困境。霹雳8的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作战的需求。
霹雳11导弹倒是能有一战之力,但技术却源自意大利“阿斯派德”,不一定能够与苏系战机(当时中国很多武器还带有苏系痕迹)的火控系统完美兼容。
而当时,印度已经引进了幻影2000,日本和韩国也从美国引进了多款三代机,驻日美军还装备了先进的AIM120导弹,而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还是歼7和歼8,不仅难以应对来自美国的空中威胁,甚至面对印度、日本、韩国乃至岛内武装都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然不会对R27这款当时的新式导弹挑肥拣瘦。
(当时的中国空军还很落后)
从长期来看,尽管 R27实战表现拉胯,但它作为苏联三代中距弹的集大成者,却蕴含了当时中国急需的技术:
比如大直径弹体设计(为后续增程奠定基础)、双模导引头(红外 + 雷达,积累多制导模式经验)、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早期型号效率低,但结构设计有借鉴价值)。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些技术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宝贵资源,中国自然不会错过。
举个例子,这款导弹在命中率方面的毛病,曾一度令中国军队十分困扰。经过检查,中国发现这是由于苏联电子设备的水平不够,所以虽然导弹在信号处理逻辑、天线布局方面可圈可点(这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思路),但制导方面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于是,中国科研团队以此为突破口,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数字化芯片与信号处理技术,另一方面自主研发抗干扰算法,将模拟电路逐步替换为数字电路,大幅提升了导引头的稳定性与反应速度,为今后的国产引导头的生产制造,奠定了基础。
(关于对R27导弹的逆向研究对中国影响深远)
还有R27引以为傲的“通用化理念”,根据不同作战场景的实际作战需求,灵活搭配导弹导引头、战斗部、发动机的作战思路,也成为了后续霹雳系列导弹发展的制导蓝图。
这也难怪,美国空军司令会用“眼光长远”四个字来形容中国空军的选择,R27在中国的命运转折,恰恰印证了中国军工“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逻辑,没有这个逻辑,就没有如今中国空空导弹的成功逆袭,而这正是中国空军在那个特殊年代,最清醒也最具远见的选择。
(如今中国的空空导弹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参考资料:1、海外网《杀手锏还是烧火棍?新版R-27横空出世》2、环球网《俄军升级R-27空空导弹 苏35装备后能打五代机》3、观察者网《印度空军为何采购老旧的R-27导弹?》
#烽火瞭望团#
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