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鸡不成宴”的广东,肉鸽正悄然破圈,在餐饮和零食界上演“一鸽胜九鸡”的味觉新潮。
“兴宁鸽”作为全国首个肉鸽区域公用品牌,不仅飞出了县域,更飞向了世界。从种源自主到全链整合,从预制菜创新到“媒体+”赋能,一只鸽子,正在被拆解成无数种可能。破圈背后,是一场从“种源”到“餐桌”的产业变革,是农业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交融实践,更是种业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兴宁鸽

品种之光
保种育种筑牢产业根基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肉鸽大国。数据显示,中国肉鸽出栏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既是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其中,广东是肉鸽第一大省,2024年,全省种鸽存栏量约占全国65%,肉鸽出栏量达2.45亿只,鸽肉产量8.0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梅州市兴宁市,是广东肉鸽产业的核心产区,这里是广东最大肉鸽集散地,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肉鸽屠宰基地和预制菜加工集群,“兴宁鸽”年出栏量全省15%、全国9%。

来源:梅州日报
种业是肉鸽产业的“芯片”。在兴宁鸽飞跃的背后,是一段从保种、育种到扩繁的持续攻坚。
保种是基础。石岐鸽源自中山市石岐地区,已有近百年的养殖历史,是通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优良地方肉鸽品种,以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著称,是岭南肉鸽代表品种。2020年,石岐鸽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正式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肉鸽育种的核心遗传素材。
为加强这一珍贵资源的保护,广东确定了广东宝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石岐鸽养殖有限公司白石分公司为升级石岐鸽保种场。以前者为例,该公司在兴宁已建立起300个家系的保种核心群、5000对纯种扩繁群,从基因层面筑牢石岐鸽种质根基,为后续育种创新提供源头保障。

宝宁农牧公司养殖场
育种是关键。兴宁积极推动“企科合作”。如金绿集团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持续推进肉鸽新品种选育。其中,“金绿1号”配套系已进入中试阶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运茂教授团队在兴宁建立省级肉鸽育种中心,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风味独特的“兴宁灰鸽”,进一步丰富国产肉鸽种源体系。
广东肉鸽育种体系日益完善。2019年,广东培育的我国首个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肉鸽配套系——“天翔1号”肉鸽配套系通过审定,如今已成为规模化养殖的主流品种。其迭代品种“天翔2号”也已进入推广中试阶段,进一步夯实了国产肉鸽的种源基础。
政策上,2025年省级财政专项种业振兴行动项目资金计划中,“兴宁优质肉鸽新品种培育与种业提升”项目获连续三年、每年200万元支持,当前首年资金已下达,为育种创新保驾护航。

产业之变
全链整合提升价值
良种不仅要“育出来”,更要“用起来”“强起来”。
当前,以兴宁鸽为代表的广东肉鸽产业已崛起为规模超百亿的特色支柱产业。全省通过构建标准化养殖体系、设立预制菜产业扶持基金、推进“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举措,推动种源创新与全链升级,壮大了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兴宁领跑、中山、河源等产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来源:梅州日报
标准化养殖联农带农,扩大规模。针对传统养殖分散、风险高的痛点,兴宁创新推行“政企银村”共建机制,通过5亿元“鸽子贷”授信,有效带动2300多户农户融入产业链。当地养殖企业全面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从供种、供料、防疫到销售的全流程规范。当地18家规模化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达5800万羽,推动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良种在生产端的快速落地与高效转化。

预制菜加工创新产品,提升价值。依托良种优势,兴宁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鸽现代化屠宰生产线,年屠宰能力达1500万只,并凭借HACCP认证与供港资质,成为广东省肉鸽出口示范基地。当地企业积极布局预制菜新赛道,规模化加工企业日均加工冰鲜鸽6万只、预制菜2万只,推动“兴宁鸽”从初级食材向便捷化、高附加值的食品转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晖在指出,标准化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为兴宁鸽预制菜加工产业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

兴宁鸽预制菜 来源:梅州日报
打通全产业链条,赋能市场。以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建了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打造“陈小鸽”品牌,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华人市场,年产值突破3亿元。通过布局电商、直播、即时零售等线上线下全域渠道,联动头部企业拓展合作,成功将优良品种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助力打响“兴宁鸽”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跨越。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强调,要深入挖掘兴宁鸽养殖的历史、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让其从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南方农村报总经理张璐也指出,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产业推动者,通过内容传播、资源链接、品牌塑造,“媒体+”将持续为兴宁鸽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未来之路
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
近日,“媒体+”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汇聚各方智慧,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政府部门齐聚一堂,围绕种业振兴、全链整合、品牌打造等关键议题建言献策,为这只“小鸽子”的“大产业”把脉定向、凝聚共识。

“媒体+”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正式启动
广东肉鸽的品种培育,始终紧扣市场两端的关键需求。消费端,红烧乳鸽仍为主流,同时肉多骨少、重逾400克的中大型鸽日益受宠;预制菜也凭借便捷性成为新增长点。养殖端则青睐产能高、回本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的品种。
但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研发占比多低于2%;小规模鸽场占比高达80%—90%,标准化程度低;品牌与认证缺失削弱了小农户议价能力等等。
面对挑战,政策与科技正形成双轮驱动。省畜牧兽医学会等八大协会印发《“媒体+”赋能广东畜牧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肉鸽纳入重点宣传;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畜牧应急保供专班”,设饲料运输绿色通道;兴宁市专项政策提出“设立鸽业育种专项基金”,对天翔系列等本土品种审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肉鸽遗传改良实验室”。

业内专家提出了系列对策。在养殖技术与产业链增值上,湛江乡土专家李源才帮养殖户解决疫病防控、产量提升问题,协助拓展屠宰加工、真空包装、电商渠道以提附加值,推动品种迭代保障农户收益。在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上,中国畜牧业协会鸽业分会执行会长等职的陈益填,建议持续培育大体型优质本土品种以巩固种源优势,推动小型鸽场整合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大企业布局预制菜业务,靠多元产品增强抗风险能力。
农业保险专家冯庭松指出,农业保险可覆盖鸽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风险;漫云物联科技董事长陈志波认为,AI 是鸽产业变革的催化剂;艾媒咨询 CEO 张毅从消费趋势、资本动态、市场竞争,为兴宁鸽预制菜找定位。而在宏观策略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生产与市场两手抓,市场挺在生产前”,把握有形与无形资产价值,实现 “有与无” 双轮驱动。

当前,肉鸽品种研发已被纳入《广东省畜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3—2030年)》重点扶持范畴。在“媒体+”赋能、专家智囊助力、政策持续倾斜的多重机遇下,兴宁鸽正迎来产业升级的黄金期。
统筹:李晓芬 叶香玲
记者:赵启旭
图片:南方日报、南方+、梅州日报等
来源:南方农村报
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